破壞,是一瞬間的事;
要重建,卻是漫長的道路。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年近五十、從事工程設計的病人說:「我唯一的壓力是工作,我的腦力好像退化了,總是學不會新的軟體。」為了這個問題,他飽嚐憂鬱之苦,至今已經復發三次。每次治好後,只要回去上班幾個月,嚴重的焦慮與挫折又把他逼到崩潰的邊緣。這次他已經用過各種藥物,症狀卻不見改善。

如果他能提前退休、轉換工作、或者只要單純地休個長假,對病情應該會有幫助。但無論妻子和醫師如何苦勸,他都不肯請假,堅持每天如常進入公司。面對著那些無法勝任的業務,他的無望感愈來愈強烈。

其實他在經濟方面沒有立即的困境,妻子也全力支持。老闆感念他為公司付出了二十幾年,甚至同意讓他以特例方式減輕負擔而不需離職。

「把病養好比較重要!」周圍的人都這麼說。

明明可以有退路,為什麼他不願採取這些方式讓自己放鬆,寧願日復一日承受煎熬,眼看病情惡化呢?

為了勸這位病人住院而會談時,妻子無奈地提到:「他的母親認為他不能不工作,我想他根本無法開口說要休假或辭職,也不可能來住院。」

「他這麼不快樂,甚至開始想到放棄生命,母親還是堅持他要工作嗎?」

「對。這是他們家人的信念。」

望著他們相偕離開的背影。一個無法從工作認同中解放自己的好男人,一個憂心而無力的好妻子。藍色的住院預約單被妻子緊緊地捏在手中,彷彿一帖不知如何能送進病人口中的藥方。

壓力這麼大、身心狀況這麼糟,卻還是堅持繼續工作的「信念」,究竟是什麼東西?

許多人是這樣撐著沒錯。但也有許多人只要不喜歡主管或覺得公司太遠,就想拿張憂鬱症的診斷書以便請調他處,或是乾脆辭職。這兩種人的「工作信念」完全不同。

從小都被教導要堅持,要貫徹理想,卻很少有人教我們放棄。面對無數放不下、走不出的憂鬱病人,需要有人大聲疾呼,讓他們忘記那些塞滿腦袋的勵志文句,拋開各種引發自責與罪惡的「必須」。

例如,我就很想說:「拜託學校不要只教小孩子『納爾遜將軍的成功是因為他從小就很堅持』!」納爾遜的確是偉大的英國海軍將領,但他的成功來自智慧、戰略、膽識與領導才華,老是說「納爾遜小時候堅持在風雪中一路走到學校上學,日後成為大將軍」,大量灌輸孩子「放棄就是懦弱」「堅持必得成功」這類「遇到難關應如電鑽般奮鬥突破」的蠻幹信念,從不教導自我評估與壓力選擇的思維,另一方面再忙著開會討論「青少年為什麼自殺」……

當壓力即將毀滅人生時,轉身退避真的那麼不堪嗎?放棄原來堅持的「信念」,讓自己有轉圜生息的空間,難道不也是一種「信念」?誰說信念不能是彈性的、可動的?

那些極度堅持某種信念而無法鬆動的人,往往有著奇怪的邏輯。

認為兒子一定要工作的母親,如果問她:「您為什麼這麼堅持兒子的生活方式呢?」她的理由多半會是「因為我對他期望很高!我很愛他!」,然而,兒子為了工作壓力都快活不下去了,如果愛他、期望他,不是應該鼓勵他休息嗎?

不久前又有一位國中女生自殺,據說她在日記中提到多角的感情關係,她與正式男友之外的男子交往而懷孕,為此深感懊惱。她並沒有向父母尋求協助,而是選擇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是什麼扼殺了一個青春美好的女孩?

不又是許多人奉如圭臬的信念嗎?

女孩不能自在地與家人討論懷孕或墮胎的選擇,因為長輩可能持有「女孩懷孕墮胎是不名譽」的信念,她害怕挨罵。許多少女個案說過:「這種事何止被罵而已!想到要踏進家門都會發抖。」

有幾個父母敢說他們的親子關係能讓女兒無顧慮地坦承這種事?有幾個女兒能有充分的信賴與安全感—「爸媽基本上不希望我現在懷孕或是承受墮胎對身心的傷害,但如果我真的遇上這種事,他們會瞭解我不是故意的、我已經很受苦了,他們不會在這時候責怪我,而會幫我想辦法」?

既然交男朋友不算什麼問題,為什麼懷孕就應羞恥呢?為了高倡「保護生命」,「反性氾濫」,結果讓本來可以很單純的懷孕與墮胎變成女孩可怕的壓力,主張保護胎兒的生命,結果卻是女孩與胎兒,兩個生命的凋零。這不是邏輯有問題嗎?

即使女孩同時與兩個男孩交往,陷於一般人不以為然的「多角關係」,又如何呢?除了沈重到讓人自殺的罪惡感,一個多情的年輕女孩可以從這個社會得到什麼?

如果她腦中存有其他不同的信念,或許可以在危機時刻提供一點空間。如果她能放心地想「感情沒有對錯」「劈腿有理」,甚至在自責時聽聽性解放運動的口號「一杯水理論」(主張性行為應該像喝一杯水一樣單純自由,不受婚姻、關係、角色的束縛)。當然,性解放在我們的社會中「政治不正確」,沒人敢主張(我也不敢),我的意思是,各種不同面向的多元思考可能讓女孩痛苦的心靈暫時解放,「事情沒那麼糟」,讓她繞過壓力,繼續嘗試生命的各種滋味。

擁有多元價值觀的人,可以隨情境所需,選用讓自己最無壓力的想法,以不同的方式詮釋經驗,當然會有較多的機會不被逼入絕境。

想抗壓樂活,最重要的信念就是「天下沒有不能改變的信念」!


。鄧惠文。

http://www.kkbox.com.tw/funky/113/113_5_3791_0_0_0.html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

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清.孔尚任《桃花扇》〈餘韻〉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古至今,容忍的總是老百姓,被容忍的總是統治者。 —— 殷海光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24 Wed 2007 13:13
家是什麼?
若是住在裡頭的人不快樂、痛苦、難過
那麼it's a house, not a home
                                                                               
但若住在裏面的人是快樂幸福的
就算只住一個人 也是一個幸福的"家"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妳我相遇於風中
彼此用手掌
小心翼翼地將這段相逢
呵護成惟一的序
早在遙遠的三千年前
便寫入蒹葭的傳說裡
如今
風翻開的每一頁
都不可圈點
是孤本,且永遠絕版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本文不受版權限制)
                                                                                                                                                              
美國政務院國際訊息局(IIP)《美國參考》Phillip Kurata 從華盛頓報道,美國政府和社會維權人士保護美國消費者防范危險產品和利欲熏心的廠商的工作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紀初葉。
                                                                               
1906年,致力於這項事業的作家阿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撰寫的《蠻荒》(The Jungle)問世,揭露了芝加哥(Chicago)肉類加工業的骯臟齷齪。辛克萊在描述香腸的加工過程時寫道︰"在那裡肉就丟在地下,和垃圾、鋸末混在一起,一任工人在上面踐踏、吐痰,留下成億的肺結核細菌。倉庫裡儲存的肉堆得高高的,水從漏雨的屋頂上滴落到肉堆上,成千上萬只老鼠在其間穿梭。倉庫裡黑得難以分辨,但如果有人把手伸進肉堆裡,就能抓出一把干老鼠屎。由於老鼠成災,工人們用抹了老鼠藥的麵包做誘餌引它們上鉤;然後毒死的老鼠連同作為毒餌的麵包和肉一起被鏟進一個大漏斗絞肉機裡。"
                                                                               
希歐多爾‧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於1906年派聯邦專員到芝加哥調查辛克萊的描述是否屬實。專員們向總統會報時說,真實情況還要糟糕一百倍。美國國會(U.S. Congress)在此後幾個月內便透過了《純食品和藥品法》(Pure Food and Drug Act)及《肉類檢驗法》(Meat Inspection Act),成為保護美國消費者不受不安全的食品和假藥之害的第一項聯邦舉措。直到今天,美國消費者食用的香腸、牛排和豬排以及他們使用的藥物,均受到上述法律的保護。
                                                                               
辛克萊是致力於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新聞工作者之一,被老羅斯福總統稱為"揭黑幕者"。他們對腐敗及侵權現象的揭露推展了立法改革,體現了美國民主制度自我修正的性質。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在他的著作《城市之恥》(Shame of the Cities)中深刻揭露了市府的種種腐敗,促成國會立法挫敗了20世紀初控製著各大城市的政治機器。艾達‧塔貝爾(Ida Tarbell)剖析了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的違規行為,導致該公司及其他壟斷企業被分解。戴維‧格雷厄姆‧菲利普(David Graham Phillip)的著作《參議院的背叛》(Treason of the Senate)問世後引起了公眾的強烈反響,確立了選民直接選舉參議員的製度。
                                                                               
在美國發展民主及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保護公民不受有權有勢者之害是一個常見的主題。經濟自由使勇於創業的人得以累積財富,政治自由則使改革人士得以揭露侵權行為,並使選民能夠制止寡頭集團的形成。
                                                                               
創立於1914年的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為消除市場上的欺詐現象並保障全面競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上世紀30年代法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總統執政期間的新政(New Deal)時代,聯邦、州及地方立法人員建立了很多監管機構,保護公民和消費者各方面的利益,防范金融和產業集團的集大權於一身。
                                                                               
美國在經歷二戰(World War II)並恢複元氣後,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發表了《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在上世紀60年代重新燃起改革人士的激情。當時,這本書招來了化學公司和支援他們的政界人士的惡言惡語,因為它記錄了化學品DDT及其他殺蟲劑污染食物鏈,造成野生生物死亡並引發人類疾病的事實。諸如在母奶中發現殘存毒素等一系列事件引發了要求保護環境的呼聲。到1970年,卡森發出的採取行動的響亮呼聲推展了有關立法,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隨即誕生。從那以後,DDT、鉛及引發癌症的多氯化聯二苯的污染程度急劇下降。在這個全球變暖的時代,人們對環境的重要性的認識繼續加深。
                                                                               
在卡森揭露化學殺虫劑產業污染環境的同時,雷爾夫‧納德(Ralph Nader)於1965年出版的《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一書也引起了轟動。這本書說明汽車製造商忽視安全性能,而一味追求時尚、舒適、速度和動力。
                                                                               
為了詆毀納德的名節,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雇用了一名偵探調查納德的政治、宗教及個人生活。在此事曝光後,通用汽車公司總裁被迫在參議院一小組委員會的聽証會上對侵犯納德的隱私公開道歉,並支付425,000美元了結此事。納德用這筆錢建立了20多個公共利益組織,查究損害公民和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在他的大力倡導下,《全國交通與機動車安全法》(National Traffic and Motor Vehicle Safety Act)、《頭班安全與健康法》(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和《消費品安全法》(Consumer Products Safety Act)等里程碑式的法案相繼頒行。
                                                                               
今天,美國人認為理應享有的多種保護措施正是社會維權人士努力奮鬥的結果。他們為保護公眾的利益改變了企業的經營模式和政府的官僚體制。今天,美國各政府機構都歡迎公眾就消費品安全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本文摘自 (
http://usinfo.state.gov/)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ephan King的小說迷人之處,
正在其無限的想像力~

誰知道小小一個房間,可以發生這麼多事?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代台灣慘史檔案》自序

 蔣家王朝專制獨裁統治台灣的主要工具──戒嚴令,在實施長達三十九年又五十六天之後的1987年才結束,使台灣成為全世界被戒嚴軍事統治最久的國家;但是,在結束專制獨裁統治已經十年後的1997年,台灣社會仍未完全擺脫戒嚴陰影,且深陷中國國民黨權力鬥爭的紛擾不安之中。

 當時,我在還沒改組之前的民眾日報擔任採訪主任,接觸了不少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及家屬,對於台灣社會久久無法從禁錮中解脫出來,心裡一直有著深深的痛與不甘願。隔年,由採訪主任調職言論部擔任主筆,後來到民進黨政府文建會任職的吳錦發比我更早調任主筆,我們被老闆交付必須每天撰稿的任務;吳錦發選擇每天寫一篇六百字的政治短評,我則決定要把台灣的慘痛歷史、白色恐怖案件寫出來。

 我選擇的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因為我手邊並沒有什麼資料,當年尚未設立國家檔案館,相關資料也沒有解禁,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可是,我竟然接近賭氣似地(我和吳錦發都對老闆幾近壓榨式的規定非常不以為然)給老闆上了一個簽呈,要求一年內不能調動我的職務(結果,老闆違背承諾,十個月後就調動我擔任總分稿),讓我全心面對我自己定下的挑戰。

 那段期間,我完全深陷在資料堆裡,每天奔波於各主要圖書館倉庫、舊書店,尋找任何蛛絲馬跡的線索,以及採訪所有可能找到的相關人士,夕陽西下時分又必須回到報社撰稿;回家後也無法放鬆,常常為了隔天的撰稿資料而失眠。

 本書收集的二百多篇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完成的,資料極度缺乏、時間極度壓縮,憑的是一股衝動,心中卻有一個寫作藍圖,就是要透過代表性案例的記述,串起台灣從日治時期至蔣家王朝專制獨裁統治期間的慘痛史具象。整個寫作過程是既辛苦又痛苦,原來發願要寫滿三百六十五篇,後來被迫中斷,跟當初狠心為自己定下挑戰的時候一樣不甘願,被調任總分稿之後仍抽空繼續撰稿,卻因沒有時間搜尋翻查資料、採訪,而虎頭蛇尾結束,距離目標差了八、九十篇,至今仍然充滿遺憾。

 當這些作品逐日在民眾日報發表的時候,曾經有幾位受難家屬從花蓮、宜蘭、桃園,甚至海外,給我電話及來函,要求我提供相關資料給他們,因為他們對於自己親人為何被捕被槍決都不知道,連判決書也沒有,接到這樣的詢問,心裡就會充滿心酸痛楚。另有長居海外、曾被列入黑名單的退休教授,鼓勵我一定要結集出書,為歷史留下紀錄,讓我在寫作過程中增加不少動力。也有傳聞中的對抗蔣政權的獄中英雄,雖然經過我三番兩次央請接受訪談,卻因當年政府正在討論受難者賠償問題,擔憂受影響無法獲得賠償而拒絕我,則讓我一方面失望,一方面為白色恐怖扭曲了人性感到深切的悲戚。

 過去幾年一直有海外朋友催促我一定要結集出版,並許諾大量訂購,我卻因已經全心投入《南方快報》的經營,校長兼撞鐘的製作網站,一則無暇整理這些稿件,二則在出版不景氣的情況下沒有找到有興趣的出版社,三則政黨輪替之後,台灣社會在精神上已經真正解嚴;出版事宜就這樣拖延下來。兩年前,才獲得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允諾排入出版時程。

 寫作完成九年後的今天才結集出版,也許時機上不是很火熱,但是,在解除戒嚴二十年後的今天,黨國體制卻未瓦解,外來政權復辟勢力依舊囂張,他們往昔是湮滅台灣悲痛歷史,近年竟竭盡所能變本加厲地竄改史實,持續其洗腦台灣住民的黨國卑劣伎倆,台灣住民豈能容忍他們奸計得逞,因此,本書的出版應該還有價值吧。慘痛、悲哀已經過去,我們必須把它銘刻在歷史的扉頁上,並且把它傳承給新的一代,讓他們記取教訓,努力地活出尊嚴偉大的台灣人。

 最後,感謝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的咬牙出版本書,十餘年來,他在文化上為台灣主體意識的努力與貢獻,值得所有台灣人向他敬禮。本書當年是在急就章下完成,很多資料無法一一訂正,現在幾乎所有資料都已經解禁,也有一些非常用心的人士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歡迎大家對本書提出嚴格的指正。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  2007/08/08  觀念平臺 

讓台灣歷史回歸到它應有的發言位置,是現階段整個民主改革工程的重要一環。縱然台灣社會已經嚐到自由開放的滋味,我們必須承認,被壓抑的歷史記憶至今還未得到釋放。不要以為我們擁有選舉制度,擁有繁榮經濟,擁有多元媒體,就可輕易宣稱已經享有真正的民主。當歷史記憶還在禁錮之中,台灣社會的心靈則仍然還鎖在幽暗的囚牢。當台灣已經跨進世紀初,我們的文化思維其實還停頓在世紀末。
                                                                                
歷史解釋權發生爭奪之際,並不表示台灣歷史意識已然受到尊崇。恰恰相反,解釋權的競逐,正好意味著被遮蔽的歷史記憶很有可能遭到更多的遮蔽。八月五日是蔣渭水的逝世七十六週年,藍綠政黨都同時舉行紀念活動。從表面上看,失憶已久的台灣社會彷彿又拾回失落的歷史。從實質來看,以選擇性的記憶來追求歷史真相,將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失憶。
                                                                                
對歷史進行長期壓制的戒嚴體制已經解體二十年,而依賴威權進行高壓統治的國民黨淪為在野黨也已經七年,但是受到傷害的文化記憶卻未得到恢復。
面對歷史,台灣知識分子與青年學子的記憶其實是零落不堪。歷史失憶症的持續蔓延,恰好印證戒嚴體制與威權統治有了可觀的豐收。
                                                                                
蔣渭水現象的發生,對失憶的台灣絕對是極大諷刺。戰後世代的知識分子,已經很少有人知道蔣渭水是誰。歷史知識與歷史意識是如此荒蕪,但是政治人物卻熱著心腸競相紀念。那種虛偽而虛矯的身段,使人不寒而慄。馬英九在紀念會上誦讀不知所云的詩歌,竟至於潸然淚下。當他揮淚時,有沒有想到被剝奪歷史記憶的受害者,有多少人曾經在不為人知的地方暗泣?馬英九的淚水若是炙熱而真誠,他應該可以推知歷史受害者的飲泣比他還更加悲傷而痛徹心扉。
                                                                                
這種儀式性、裝飾性的表演,對歷史記憶重建並未帶來正面意義。為什麼不好好思考如何使台灣歷史教育回到正軌?為什麼不樂於支持歷史教科書增加台灣史的份量?如果把蔣渭水事蹟全面寫入教科書,如果把日治時期的反抗史實全面呈現出來,馬英九是不是又毫不遲疑指控這是「去中國化」?
                                                                                                        
歷史失憶症是戒嚴文化留下來的惡果,也是長期「去台灣化」的具體成果。青年學子對日治時期的記憶模糊不清,對台灣先人的抗日事蹟無法理解,正是拜賜於過去「中國化」教育的遮蔽。日本人不容台灣知識分子保有反抗的記憶,全然可以了解;國民黨不讓台灣子弟知道抗日事蹟,則是匪夷所思。請容許毫不客氣的說,這不但是惡意的去台灣化,甚至是日本殖民體制的共犯。
                                                                                
吸收中國歷史知識之際,為什麼必須同時遮蔽台灣史的記憶?民進黨執政七年以來,對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學的教育仍然維持既有的格局,僅有的教育改革只不過是增加台灣史與白話文的份量。這種做法完全與「去中國化」毫不相涉,反而是國民黨的「去台灣化」心態,至今未嘗稍改。
                                                                                
遮蔽台灣歷史的手段是如此根深蒂固,正好凸顯了國民黨歷史紀念活動的思想貧困。國民黨政客可以歷史無知,但是要爭取總統大位的馬英九,則不能對這種去台灣化的野蠻手段置若罔聞。歷史教育不斷受到去台灣化的牽制,馬英九也將有可能受到去台灣化的制裁。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蘋果日報  2007/08/08  論壇
                                                                               
媒體的「公信力」快倒光了
呂一銘(前《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
                                                                               
    「公信力」是媒體的生命,更是新聞的核心價值。然而不幸地才不過幾年當中,現幾已不堪聞問,反使媒體變成社會主要亂象之一。以前那種「報紙刊的」榮耀,今天竟成了「報紙亂寫」、「媒體黑白講」惹人厭的東西。
                                                                               
應查證以示負責
                                                                               
    據筆者兩年多來每月撰寫「報紙觀察報告」和「烏龍新聞紀實」的經驗,幾乎每天讀報都不敢相信何者為「正確」的報導?因為事後查證,幾乎平均每天有1至2則的報導,不是錯假虛構,便是扭曲偏頗,無怪國際艾德曼公關公司(Edelman)去年便指出,台灣大眾傳媒獲公眾信任度只有1%,何以致之?媒體中人實應檢討反省,否則再多的「新聞自由」,反變成助紂為虐,失去新聞媒體存在的意義矣。
                                                                               
    最近有兩位知名人物陳長文和杜正勝,前者是大律師,也是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後者是中研院院士、教育部長。兩人都不約而同地,分別對《中國時報》和《聯合報》提出抗議,杜部長甚至要控告《聯合報》誹謗、妨害名譽。陳大律師則是以投書方式表達遺憾,並在文中指陳,《中國時報》在6月15日以A2版整版,及「綠委爆料 李逸洋曾透露 紅十字會濫用補助款逾20年」的標題,在「查無此事」之情形下,仍用顯著版面作出傷害紅十字會名譽的偏誤報導,故興「筆是權杖,編採不能恣意」之慨。其實媒體中人皆知,報紙雖可「轉述」立委的報導,但仍須查證以示負責,何況一經刊登就得負社會責任。
                                                                               
    關於杜正勝部長個人雖有其爭議性的一面,但新聞編採是不能有喜惡或立場的,若是子虛烏有、杜撰情節,甚至故入人罪,都有違新聞專業和倫理道德規範的。像《聯合報》在8月4日A14版半版處理中,將杜「沒有說過的話」作頭題:「故宮弊案杜正勝:下屬亂來 不關我事」,及杜「沒有說過」的「屬下瞞著他將工程發包」,大作文章,在在戕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儘管《聯合報》於次日刊登全一欄的小小「更正」,然傷害確已造成。正如陳大律師投書專文所說:「……媒體工作者必須體認手上那支能究貪防腐,也能毀人清譽於一旦的『權杖之筆』。……每一字句都須懷抱著戒慎與虔誠之心。」
                                                                               
    事實上,台灣各主要日晚報的錯假新聞不勝枚舉,今年上半年就高達250則以上(小錯者尚未計算在內),而電子媒體轉述報紙錯假報導者,更不在少數。《紐約時報》董事長小沙茲柏格(Arthur O.Sulzberger Jr.)曾於2005年12月8日來台訪問,就曾提到:「報導若出入太多,會失去影響力,也易促使社會分化。如此亦會耗掉其過去累積的社會信賴感和公信力,而失去影響力。」有如暮鼓晨鐘,值得媒體中人省思。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愛爾蘭新教政黨民主統一黨領袖佩斯利8日在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宣誓就任北愛新政府第一部長,這標誌北愛正式恢復分權自治政府。

佩斯利在就職儀式上向所有為北愛和平付出努力的人致意。他說:"今天,和平降臨北愛爾蘭,我們也終於開始走上一條通向永久和平的道路。"

新芬黨成員麥吉尼斯也同時宣誓就任北愛新政府第二部長。他表示新政府將告別痛苦的過去,為北愛人民帶來一個“更好的未來”。

一直在北愛和平進程中參與斡旋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和愛爾蘭總理埃亨也參加了儀式。布萊爾對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致力於為北愛組建分享權力的聯合政府、實現和平所做的努力表示讚賞。他說,北愛和平的實現表明,唯有政治解決才是最終有效化解衝突的途徑。

埃亨稱北愛自治政府的恢復是“一個新紀元的歷史性開端”,它表明衝突並非不可避免。他敦促北愛新政府承擔起自己的職責和責任,以“更新更好的方式構建未來”。

2002年10月,北愛地方議會新芬黨成員辦公室曝出“間諜案”,自治政府隨即停止運作,此後近5年中英國政府將北愛地方政府的自治權收回中央政府,和平進程就此擱淺。新教政黨民主統一黨與天主教政黨新芬黨領袖今年3月26日達成協定,決定從5月8日開始建立地方自治聯合政府,分享政權。

------------------------------------------------------------------------

北愛爾蘭新的自治政府于5月8日正式成立,民主統一黨的伊恩·佩斯利擔任政府首席部長,新芬黨的馬丁·麥吉尼斯則做佩斯利的副手。英國首相布萊爾和愛爾蘭總理伯蒂·埃亨出席了北愛新自治政府的成立儀式。

據美國媒體報道,北愛新自治政府中共有12個部長職位,根據各政黨在北愛地方議會中的席位數進行分配,佩斯利領導的民主統一黨共獲得5個部長席位,而新芬黨則得到4個部長席位,其餘的席位中,北愛爾蘭統一黨獲得2席,社會民主工黨也有1席。

北愛的政治及教派衝突持續歷史可達上百年,新教派政黨堅持認為北愛應該留在英國的治權下,而天主教派政黨則要求將北愛併入愛爾蘭。在英愛兩國政府的努力下,雙方于1998年達成《北愛和平協議》,並選出地方議會,組建自治政府。但由於多年的隔閡,地方自治政府多次停止運作,最後一次從2002年10月開始至今年。

3月26日,北愛兩大對立政黨,新教派的政黨民主統一黨和天主教派政黨新芬黨,在貝爾法斯特舉行歷史性會面,達成一份歷史性的權力共用協議,5月8日的新政府也是在這一協議的基礎上成立的。

-------------------------------------------------------------------

美國白宮和國務院發言人8日分別發表講話,祝賀北愛爾蘭恢復地方自治政府。

白宮發言人斯諾說,北愛爾蘭恢復地方自治政府是推進地區和平的一個積極步驟,美國對愛爾蘭總理埃亨和英國首相布萊爾為此所作的不懈努力表示讚賞。國務院發言人麥科馬克說,北愛恢復分權自治政府意義重大。

2002年10月,北愛地方議會新芬黨成員辦公室曝出“間諜案”,自治政府隨即停止運作,此後近5年中英國政府將北愛地方政府的自治權收回中央政府。新教政黨民主統一黨與天主教政黨新芬黨領袖今年3月26日達成協定,決定從5月8日開始建立地方自治聯合政府,分享政權。新教政黨民主統一黨領袖佩斯利8日在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宣誓就任北愛新政府第一部長,這標誌北愛正式恢復分權自治政府

http://big5.china.com.cn/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ijing's attitude about quality of its goods reflects its Maoist legacy.

China's latest – and quite literal – game of "chicke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trading partners runs the very high risk of triggering a global trade war. In response to bans on genuinely contaminated or defective products from China, Beijing has retaliated harshly with its own far less justifiable bans on everything from French bottled water and Australian seafood to American pork and, yes, chicken.

That China has a very serious problem with the safety of its manufactured goods, foods, and drugs should not be in dispute. Thus far, the anecdotal evidence has given us toothpaste laced with diethylene glycol, toy trains coated with lead paint, defective tires that can kill you faster than a drunk on a Saturday night, catfish loaded to the gills with antibiotics, counterfeit Lipitor without any active ingredients and, perhaps most disgustingly within China, particularly "high fiber" pork buns that are 40 percent cardboard.

Anecdotes aside, the statistics on Chinese product quality – or the lack thereof – are even more damning. The central fact in this product safety debate is this: For whatever China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its rates of contamination and defects tend to run much higher than its market share of the particular product. For example, while China accounts for about 20 percent of seafood imports into the United States, about 40 percent of all seafood rejected by U.S. regulators comes from China. In a similar vein, China has accounted for 100 percent of all toy recall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year and fully 60 percent of all consumer-product recalls.

It's no secret why Chinese products and foods are often of such poor quality. China has an extremely lax regulatory system, and its top regulators are highly vulnerable to corruption. Moreover, consumer advocates in China are far more likely to be bullied, beaten, and even killed rather than given a bully pulpit. Nor is there an effective "tort" system like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Europe that would allow either Chinese consumers or injured parties outside of China to be fairly compensated by its courts.

Thos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now being subjected to a flood of dangerous Chinese products have every right to regulate and restrict those products without fear of Chinese retaliation. China, however, does not seem to be getting this message. Instead, what we are seeing now is the most ugly side of China's two-faced political character.

The attractive face of China is that of Deng Xiaoping – China's great pragmatist who ushered in all of the market reforms in the early 1990s that today have turned China into an economic superpower. At his best, Deng was not just charming. He was accommodative and conciliatory in dealing with the West. If Deng Xiaoping were alive today and leading China, he would be the first to acknowledge what has become an epidemic of contaminated and defective goods, and he would be the first to come clean and propose a set of constructive solutions.

Instead, what we are seeing is the ugly face of China – that of the repressive and intransigent ideologue Mao Zedong. From the Maoist perspective, it has always been tit for tat and fighting fire with fire. From this rigid point of view, China is always right, never wrong. The sad fact is that the Chinese bureaucracy remains riddled with doctrinaire relics from its Maoist past. That's precisely why the world is now being confronted with two absurdities: 1) the repeated claims of Chinese bureaucratic propagandists that Chinese products are not only safe but as safe as thos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and, 2) the banning of good Western products in retaliation for the banning of bad Chinese goods in the West.

If China continues down this Maoist road, the most likely scenario is an escalating wave of protectionist tariffs and nontariff barriers that nobody wants. Thus far, China has been able to avoid protectionist restrictions despite its flagrant currency manipulation, repeated violations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rules, rampant counterfeiting and piracy and the loss of more than 2 million American jobs to unfair Chinese trading practices. That's why it would be highly ironic for a series of relatively small disputes over things like contaminated catfish and toxic toothpaste to escalate into a global trade war.

http://www.ocregister.com/opinion/china-chinese-states-1807337-united-products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羅彥傑/特譯  liberty times

隨著泰國出現要民選威權總理下台的大規模示威,以及菲律賓因政變流言與長達一週的緊急狀態而陷入動盪不安之際,東南亞似乎都有強人主政的現象,其得來不易的民主也正遭受打擊。

東南亞各國的民主體質相當分歧,有的脆弱,有的無藥可救,這當中只有一個跌破眾人眼鏡的例外,那就是印尼。做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回教國家,印尼儘管還在擺脫三十年的獨裁統治遺毒,並致力於走出二○○四年南亞海嘯的陰霾與回教好戰份子的恐怖攻擊,但其對於法治、新聞自由與透明公開的努力成果,卻是有目共睹。

領袖濫權 操作民粹

總部設在香港的政經風險顧問公司的布洛德福說:「某些個案的問題在於脆弱的民主遭到濫用,身為民主體制中的某些領袖濫權,以致這些政體實際上並不民主或強大。」

雖然反對泰國總理塔克辛的勢力愈來愈強,但擅長民粹操作的他,還是有辦法動員十五萬支持者舉行造勢大會,硬是將充其量僅吸引約五萬人的反政府示威給比了下去。截至目前,這些抗議塔克辛貪污、濫權與破壞民主體制的民間示威活動,和過去軍方動輒干預與流血的情況相比還算平和,但由於在野黨矢言抵制四月二日舉行的國會改選,使得該國的民主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此外,因塔克辛一人而起的政爭,也凸顯泰國都市中產階級與農民之間的分歧,倘若危機持續下去,這種城鄉、階級對立的情況還可能進一步惡化。泰國六千四百萬人口中,有六成是農民,由於塔克辛推動金援農村經濟的民粹政策,使得他在鄉村地區頗受愛戴。

在菲律賓,愈來愈多人擔心,艾洛優總統的政敵所陰謀推動的政變,以及她對政敵展開的鎮壓行動,都可能會破壞該國的民主結構。她上周宣佈舉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對十六名嫌犯求處死刑。諷刺的是,她所遭遇的「人民力量」反撲,正與二十年前推翻強人馬可仕政權、開啟菲國民主之路的反對力量如出一轍。

台、韓民主政體穩定

整體而言,冷戰結束後,亞洲的民主政體表現亮麗,特別是台灣與南韓。泰菲原本也大有可為,但目前已岌岌可危。分析家指出,東南亞各國民主之路崎嶇的理由頗多,包括貪污、任用朋黨親信、買票以及派閥制度。若干東南亞領袖的師法對象並非西方民主典範,而是重視經濟甚於人權的中國與新加坡。

美國專注反恐而非強力促銷人權與清廉統治,恐怕也難辭其咎。亞洲基金會泰寮辦公室主任克雷恩說:「如果東南亞領袖做困獸之鬥,他們就會搬出『自己有缺點就不要說三道四』的俗諺…所以這對美國的立場毫無幫助。」(取材自美聯、法新社)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r/6/today-int3.htm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 2007.07.19 
                                                                                                                     
林峰正/北市(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律師)
                                       
    減刑首日,近萬名受刑人自監獄釋放,媒體大篇幅報導,彷彿整個台灣將在一夕間變成罪犯的惡魔島。這是真的嗎?
                                                          
    據報導,出獄的受刑人中在第一天就有將近十人被發現有再犯或其他不法舉止,其中尤以吸毒為最大宗。由此粗估,也僅有百分之一出獄的減刑受刑人似乎有再犯的事實,但媒體卻以極為可觀的篇幅報導此事,這樣的做法,對於其他選擇要重新做人的出獄受刑人是公平的嗎?又何曾見到媒體公平對待曾犯過錯的受刑人啊!

    在現今的政治場域裡,只見到藍綠政治人物各以自己有利的角度去互吐政治口水,最後還見到原本反對辦理減刑的一邊,卻在減刑條例最後表決前又將減刑條件由宣告刑一年以下放寬為一年六個月以下,也難怪原被質疑倡議減刑的行政當局,要公開指責反對陣營胡亂加碼,導致多放出被判為一年至一年六個月有期徒刑的罪犯,加重了治安上的負擔。     

    坦言之,此次減刑的適用對象本是宣告刑一年六月以下的短期受刑人,就算沒有此次的減刑,也不過再多幾個月就因刑滿或假釋的理由得以復歸社會,假設我們在心理上將這些犯錯的人視為毒蠍猛獸,再加上媒體偏頗歧視性的放大處理,我們又怎能期待要他們改過遷善。由媒體所主導的簡單善惡對立氣氛如果成真且繼續蔓延,實在難保出獄受刑人的再犯率能有效壓低,治安能有效改善!

出處:
http://ilook.tw/1plf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