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  2007/08/08  觀念平臺 

讓台灣歷史回歸到它應有的發言位置,是現階段整個民主改革工程的重要一環。縱然台灣社會已經嚐到自由開放的滋味,我們必須承認,被壓抑的歷史記憶至今還未得到釋放。不要以為我們擁有選舉制度,擁有繁榮經濟,擁有多元媒體,就可輕易宣稱已經享有真正的民主。當歷史記憶還在禁錮之中,台灣社會的心靈則仍然還鎖在幽暗的囚牢。當台灣已經跨進世紀初,我們的文化思維其實還停頓在世紀末。
                                                                                
歷史解釋權發生爭奪之際,並不表示台灣歷史意識已然受到尊崇。恰恰相反,解釋權的競逐,正好意味著被遮蔽的歷史記憶很有可能遭到更多的遮蔽。八月五日是蔣渭水的逝世七十六週年,藍綠政黨都同時舉行紀念活動。從表面上看,失憶已久的台灣社會彷彿又拾回失落的歷史。從實質來看,以選擇性的記憶來追求歷史真相,將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失憶。
                                                                                
對歷史進行長期壓制的戒嚴體制已經解體二十年,而依賴威權進行高壓統治的國民黨淪為在野黨也已經七年,但是受到傷害的文化記憶卻未得到恢復。
面對歷史,台灣知識分子與青年學子的記憶其實是零落不堪。歷史失憶症的持續蔓延,恰好印證戒嚴體制與威權統治有了可觀的豐收。
                                                                                
蔣渭水現象的發生,對失憶的台灣絕對是極大諷刺。戰後世代的知識分子,已經很少有人知道蔣渭水是誰。歷史知識與歷史意識是如此荒蕪,但是政治人物卻熱著心腸競相紀念。那種虛偽而虛矯的身段,使人不寒而慄。馬英九在紀念會上誦讀不知所云的詩歌,竟至於潸然淚下。當他揮淚時,有沒有想到被剝奪歷史記憶的受害者,有多少人曾經在不為人知的地方暗泣?馬英九的淚水若是炙熱而真誠,他應該可以推知歷史受害者的飲泣比他還更加悲傷而痛徹心扉。
                                                                                
這種儀式性、裝飾性的表演,對歷史記憶重建並未帶來正面意義。為什麼不好好思考如何使台灣歷史教育回到正軌?為什麼不樂於支持歷史教科書增加台灣史的份量?如果把蔣渭水事蹟全面寫入教科書,如果把日治時期的反抗史實全面呈現出來,馬英九是不是又毫不遲疑指控這是「去中國化」?
                                                                                                        
歷史失憶症是戒嚴文化留下來的惡果,也是長期「去台灣化」的具體成果。青年學子對日治時期的記憶模糊不清,對台灣先人的抗日事蹟無法理解,正是拜賜於過去「中國化」教育的遮蔽。日本人不容台灣知識分子保有反抗的記憶,全然可以了解;國民黨不讓台灣子弟知道抗日事蹟,則是匪夷所思。請容許毫不客氣的說,這不但是惡意的去台灣化,甚至是日本殖民體制的共犯。
                                                                                
吸收中國歷史知識之際,為什麼必須同時遮蔽台灣史的記憶?民進黨執政七年以來,對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學的教育仍然維持既有的格局,僅有的教育改革只不過是增加台灣史與白話文的份量。這種做法完全與「去中國化」毫不相涉,反而是國民黨的「去台灣化」心態,至今未嘗稍改。
                                                                                
遮蔽台灣歷史的手段是如此根深蒂固,正好凸顯了國民黨歷史紀念活動的思想貧困。國民黨政客可以歷史無知,但是要爭取總統大位的馬英九,則不能對這種去台灣化的野蠻手段置若罔聞。歷史教育不斷受到去台灣化的牽制,馬英九也將有可能受到去台灣化的制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