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曲的《舊約聖經》巴哈 平均律鋼琴曲集

許多後世的音樂家及音樂愛好者,對於巴哈十分推崇。僅一部《平均律鋼琴曲集》所得到的褒揚就不知凡幾,如說它是技巧的百科全書、是巴哈的音樂大全、是古典音樂的典範等。而十九世紀的指揮家畢羅(Hans Guitar von Bulow, 1830~1894)更是把巴哈的《平均律》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把貝多芬的奏鳴曲比喻為《新約聖經》,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巴哈《平均律鋼琴曲集》共有兩冊,第一冊在1722年完成時,簡直可說是人類音樂史上,對於音律的一次改革性創造。在那之前,古鋼琴都是按純律調音彈奏的,只能彈少數幾個調,一般超過三、四個調號的調性幾乎不用。而巴哈將古鋼琴按照平均律調音,以數學方法將八度音程分成十二個音程相等的半音,這樣就能彈出所有的大小調,而且還可以自由的轉調。巴哈這一項創舉,大大開拓了音樂的表現力。

巴哈於1744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當中的第二冊,與第一冊的目的相同,是屬於教學用的作品,作為給妻子安娜與子女的音樂練習曲。巴哈曾說,創作這套曲目的目的,是為了給願意在音樂上下功夫的青年方便練習,而技巧已熟練者,也可以藉此享受音樂的樂趣。

這兩冊共四十八首無標題鋼琴曲,包含前奏曲與賦格,每一首都示範了某個特定的創作與演奏技巧,而且沒有任何重複的曲子,也沒有具體情節、主題上的直接相關,僅靠共同的調性和內在的情感結合在一起。這部音樂家用二十多年才完成的偉大作品,預言了鍵盤樂器的光明前程,是奠定現代鋼琴技術的重要文獻,僅僅是這一點,就已經使後人受用不盡。



不單純的催眠曲 巴哈 郭德堡變奏曲

巴哈原本將此曲取名為「有各種變奏的抒情調」,但後來因為這首曲子是為他的學生郭德堡所寫,所以又被稱為《郭德堡變奏曲》。郭德堡是當時駐派宮廷,俄羅斯使臣凱沙林伯爵官邸裡的年輕大鍵琴好手。1737年他還只有10歲時,被伯爵託給巴哈訓練,他與巴哈的師生情緣因而開展。這位伯爵居住於萊比錫時期,因公事繁重與疲勞過度患了嚴重的失眠症。郭德堡為了幫伯爵消除症狀,而請巴哈為他譜寫催眠音樂,巴哈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這首變奏曲。

巴哈選了一首節奏較慢,但是充滿裝飾音的舞曲,然後根據這首舞曲的簡單旋律作出三十段變奏,把原曲的曲調可以變化的地方通通用上,並且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而且還自己加上一些不可思議的變化。

這部作品不僅是一連串的變奏,也具有獨特的結構:每三段變奏就出現一段卡農,而每一段卡農的音程也越來越大。比如第一次出現的是同度卡農,第二次出現的是二度卡農,然後是三度卡農……,以此類推。而穿插在卡農之間的變奏,離原始主題也越來越遠,然後又由繁入簡;最後則以一開始的主題結尾。其中每一段變奏,都有不同的風格,旋律線條此起彼落,複音音樂的特色明顯。

全曲演奏完超過一小時,是現代音樂治療與精神放鬆上不可或缺的曲目。除此之外,《郭德堡變奏曲》也被譽為是巴洛克時期變奏曲的巔峰之作,演奏所需的高難度技巧常令人卻步。

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被大眾所接受,而曲子真正的主題並不是出現在三十個變奏前的《薩拉邦德舞曲》主旋律,而是裡面的低音與和聲。最重要的特色則是卡農形式的運用,也就是一個聲部在一定時間間隔後,尾隨前一個聲部,並且重複前一聲部的每個音符(或是音程順序),堪稱是巴哈所有鍵盤作品中結構最複雜、最紮實的一首。

這首氣勢磅礡的曲子,在經由技藝超群的大師巧妙演繹之後,將最嚴密的邏輯秩序跟最自由的抒情表達融而為一,使人讚嘆不已。

鋼琴上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 帕格尼尼大練習曲

1831年,李斯特20歲。當時非常受歡迎的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正在巴黎舉辦演奏會。李斯特在聽過演奏會後,為帕格尼尼非凡的演奏技巧與聽眾的興奮激動情緒深深感動,他不由自主地說出:「我也要成為鋼琴的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被稱為史上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曾在舞台上當場將小提琴的弦剪斷三根,而只用剩下的一根弦演奏《妖精的舞蹈》,如此華麗的舞台效果令李斯特陶醉。於是在翌年,李斯特根據帕格尼尼《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的終樂章寫出一首幻想曲,這就是1834年出版的《依帕格尼尼《鐘》的華麗大幻想曲》。

到了1838年,李斯特又從帕格尼尼的無伴奏小提琴曲《奇想曲》(Op. 1)中,選出五首改編成鋼琴曲,然後將這六首樂曲以《帕格尼尼超技練習曲》的名義在巴黎出版。這是《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的原形。後來,在定居於威瑪的李斯特,又在1851年加以改訂,變成現在眾人所熟知的《帕格尼尼的大練習曲》,李斯特並將這首曲子呈獻給舒曼的太太,德國女鋼琴家克拉拉,克拉拉很擅長彈奏李斯特那些高難度的創作樂曲。

帕格尼尼的神乎其技,令他與魔鬼打交道的傳聞甚囂塵上。但也就是因為這「魔鬼」的形象,讓李斯特深深著迷!李斯特曾經說過,帕格尼尼的演奏令人如癡如醉卻空洞膚淺,然而早年的李斯特就是受帕格尼尼與蕭邦的啟發。帕格尼尼的動與蕭邦的靜,一陽一陰在李斯特身上產生的化學作用,讓他在狂放與理智之間,能夠找到平衡點。

對照帕格尼尼的「魔鬼天賦」,鋼琴才子李斯特的專業素養則非憑空得來。他曾在給獨子的信上,對他諄諄教誨:「要牢牢記著,唯有孜孜不倦地工作、奮鬥,才能讓你獲得自由、道德、名聲與真正的偉大。我從12歲起就全心全意為自己和父母的生計打拚,並專心致志學習音樂,但我馬上就發現自己缺乏足以與旁人來往的涵養。於是我練習思考、聽課、充實科學知識……,慢慢地,我在這個只知道計較小音符、在瑣事浮誇中浪費生命的專業圈中鶴立雞群。」


月光下,我彈琴 貝多芬的 第14號鋼琴奏鳴曲《月光》

夜晚,貝多芬一如往常穿上舊大衣,突出的口袋裡裝著筆記本,獨自在維也納寂靜的街巷中散步。月色皎潔,而路的盡頭有間不起眼的低矮小屋,也正搖曳著淺淺的燭光。不久,那屋裡傳出了動人的琴聲,好奇的貝多芬循聲而去,往窗外探看,見到了無比動人的情景:一位盲眼少女坐在鋼琴前,專注地彈奏著,神情溫柔而陶醉。

貝多芬被深深打動了,情不自禁請求少女讓他獻奏一曲。而那首在盲眼少女的鋼琴前即興做出的曲子,沉靜而優美,彷彿與那夜黃澄澄的清朗月光揉合在一起,足以滌盡心靈的塵埃。它就是後來著名於世的升c小調《月光奏鳴曲》。

這段故事出自於1803年出生的詩人兼畫家──李沙之口,它長年被譯成多國語言,登載在各類雜誌中,四處流傳,甚至被打印在教科書裡,當作音樂入門者認識貝多芬的趣味教材。然而,後來的貝多芬研究者,卻發揮福爾摩斯探案的精神,舉出各種佐證,最後證實這個繪聲繪影的傳聞是李沙杜撰的!

事實上,李沙是個鬼才,雖然一向風評不佳,在當時的文化圈卻頗有魅力,多才多藝的他還曾畫過各種角度和鏡位的「散步中的貝多芬」速寫,他自稱與大師會晤過,見過他走路的模樣。最後事情被拆穿,人們才發現那些原來都是李沙的想像及素描的練習作。

無論盲眼少女的傳聞是真是假,如今,升《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仍是以「月光奏鳴曲」的俗稱馳名於世。

《月光奏鳴曲》背後的浪漫故事,不論虛實,都不曾間斷。實際上,貝多芬曾「捧著月光獻情人」,曲子譜成後,貝多芬將之呈獻給自己的學生兼情人茱麗葉塔,他曾說她是「我熱愛並愛我的可愛小姑娘」。可惜這段戀情只是曇花一現,兩年後,可愛的茱麗葉塔嫁給了一位芭蕾舞作曲家。


李斯特愛作秀

「鍵盤魔王」李斯特的作品總是充滿絢爛的色彩、凌厲的氣勢、華麗的效果。因此在音樂會中,常被安排在壓軸的曲目。對李斯特來說,舞台上的所有演出都令他著迷!

由於李斯特是個風度翩翩的美男子,這樣的優勢讓他喜歡站在舞台上接受觀眾的掌聲。他總是愛把鋼琴演奏變成獨奏會;愛耍帥,喜歡把鋼琴的位子由傳統的背對聽眾轉為側向聽眾,讓聽眾可以看見他的臉。他長髮披肩,上台前一定要戴白手套,然後在台上脫下,故意丟進觀眾席,讓崇拜仰慕他的婦女爭相搶奪。

他還曾經在舞台上同時擺放兩架鋼琴,依照節拍,分別在兩架鋼琴上來回演奏,以製造演出噱頭及聽眾的瘋狂效果,讓一個個名媛貴婦為他的帥氣表演興奮昏厥。

面惡心善,「野獸」貝多芬

即使一生境遇悲慘,兒時被嚴格的酒鬼父親暴力相向,成年後又為耳聾所苦,貝多芬卻始終是一個善良又富有正義感的命運鬥士,在寫給友人的信簡中,他是那麼振振有詞:我願意證明,凡是行為良善與高尚的人,定能擔當憂患。

弟弟去世後,貝多芬為了使姪兒卡爾得到良好的照顧,耗費大量金錢與心力打了好幾次官司,爭取監護權,將那孩子帶在身邊,視如己出般的善待他。然而,卡爾剛開始卻很不成材,讓貝多芬煩惱不已,操了許多心。看似凶惡難以親近的貝多芬,其實就像是童話故事《美女與野獸》裡,那位野獸國王的翻版!後來,卡爾從軍找到人生方向,成家生子後,將唯一的兒子取名為路德維希(與貝多芬同名),以此銘謝伯父的養育之恩。

此外,貝多芬也很看不慣愛裝腔作勢的人,他的另一個弟弟約翰,擁有的財產很微薄,但在給人的名片中,卻都寫著「地主約翰」。貝多芬看了很生氣,於是在一次回給他的信中,故意在信末寫道:「頭腦之主路德維希 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小妞 的頭像
    郭小妞

    不浪費的奢華

    郭小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